迢迢援疆路 殷殷胡杨情-威尼斯人网址

迢迢援疆路 殷殷胡杨情
发布时间: 2015-12-06 浏览次数: 70

2014年2月26日,作为山东省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一员,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韩志湘登上了前往西部边陲喀什的飞机,正式成为了喀什大学中国语学院(原喀什师范学院中语系)的一名援疆教师。在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中,韩志湘先后克服了时差、气候、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困难,以主人翁式的实干精神,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赢得了中国语学院领导老师以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赞誉,展现了山东援疆人员艰苦朴素、勤劳奉献的优良传统,树立了山东援疆教师的良好形象。她在喀什大学2014年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并先后获得了中共喀什大学委员会组织部和中共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援疆干部、援疆支教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义无反顾

喀什师范学院是南疆唯一的一所大学,地处“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喀什。2015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喀什大学。全校26000多名学生,75%以上是民族学生,且大部分来自南疆四地州,教职工也是民汉各半。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汉语水平参差不齐。

第八批援疆教师共28人,其中上海10人,广东10人(女教师4人),山东5人(女教师2人),深圳3人。这28人都是各省的援疆指挥部与教育厅根据喀什师范学院上报的人才需求选派的。

韩志湘说:“之所以报名参加援疆,一是想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二是想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支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去之前,我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批评我没跟他商量就报名。反对的原因,不是怨我抛下家里的老老小小,而是他认为我忍受不了那里的艰苦。但父亲最终还是理解了我。因为援疆,我的父母就由弟弟弟媳照看,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就由小叔子夫妻照看。所以,正是因为家人的支持才使我能安心在喀什工作。”

援疆教师大部分都住在同一座楼的同一个单元,两人合住一套单元房,基本设施齐全,配有专人管理。学校每周五下午派车,援疆老师们一起与超市、菜市场一趟,采购一周的生活用品。因为集中住宿,所以大家互相帮助。没课的时候一起聊天,探讨教学方法,串门吃各自的地方特色饭食。“我蒸的馒头、烙的饼就极受南方老师的欢迎。”韩志湘笑着说。

韩志湘介绍说,来到喀什后,组织上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非常关心。2014年中秋节,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刘晓江总指挥、秦存华副总指挥亲自到学校看望他们,并送去月饼、花生油、大米等慰问品。喀什大学的中国语学院共有教师73人,来自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乌孜别克族等五个不同的民族。他们待人诚恳、热情、友好,让她找到了家的温暖,很快融入到了中国语学院教师群体中去。

真情付出

受援单位喀什师范学院统一规定援疆老师每周6节课即可满足工作量要求,但由于中国语系预科教学任务繁重,韩志湘的工作量一直在12节~18节,是喀什师范学院所有28名援疆教师中工作量最多的教师之一,教学效果也被评为优秀。一年半的时间中,韩志湘不但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的三门课程,还承担了预科班五门汉语基础课程。为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还专门面向民族学生开设了《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两门全校性公选课。

2014年9月,中国语学院新上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迎来了首届学生。29名学生来自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五个不同的民族。专业建设工作正式开始。兼任教研室主任的韩志湘早在2014年上半年,就多次参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先期研讨会,讨论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寻求具有南疆地缘性特点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及汉语推广模式。新生入学后,她及时了解了该专业学生的详细情况,对新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课学习之外,她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中华才艺训练,扩展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为学生将来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援疆期间,韩志湘为喀什大学筹划申请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的子项目“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并获批,获得先期资助经费10万元。作为教研室主任,韩志湘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以真诚和耐心对新引进教师进行“一对一,传帮带”,从课堂教学经验、科研方向与方法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入手,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本职教学工作,确定教师职业理想和目标。

大爱无疆

“来疆前,我是一名有着近二十年教龄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长期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经历提醒我,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任务艰巨而复杂,要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知,比单纯的对外汉语教学要复杂得多。”韩志湘说。

在预科的汉语教学中,韩志湘所授课的学生来自新疆各少数民族,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年内大幅度提高汉语水平,以适应以后的专业学习;如何寓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于课堂教学中,如何潜移默化地将语言教学迁移至思想领域的转变与提高,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成了韩志湘面临的最大挑战。韩志湘虚心听取了教研室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实地进课堂听优秀教师的课,然后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摸索出了适合民族学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课堂上,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下,热心地跟韩志湘聊天儿,教她说维语。“有个叫吐提姑丽的维族女生,作文重写了五遍。我每次给她修改后,她都重写一遍,再请我批改。这股学习的认真劲儿令人感动。”韩志湘说。

韩志湘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待人的诚恳热情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和爱戴。

周末,她的学生们会陪她去巴扎、菜市场、超市买东西,帮她砍价,帮她挑选。他们边走边聊,学生们向她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她向学生们介绍山东、介绍潍坊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有个维族女生叫麦尔耶姆古丽,家是阿克苏的,盛情邀请韩志湘国庆假期去她家做客。她家里有大片大片的枣园、葡萄园,她要请韩志湘喝她妈妈亲手酿造的杏子酒、葡萄酒等等。但是因为有纪律,最终没有成行。但假期返校时,麦尔耶姆古丽大包小包地给韩志湘带来了好几样水果干果。

维吾尔族学生阿布莱孜,家庭贫困,姐姐出嫁很远,父母卧病在床,学费全靠自己打工赚得,还要拿回部分作为父母的医药费。但他自强不息,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还自己用汉语作词谱曲并用汉语演唱,已在喀什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演出过。阿布莱孜说:“韩老师跟我关系很好,经常找我谈心,请我吃饭,课下聊天。她多次提出要资助我,但我谢绝了。我要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我觉得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就是我学习生活的最大动力。”

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与韩志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临别时,为韩志湘举办了小型欢送会,赠送她维族小花帽,这是维吾尔族人的最高礼节。

一直到现在,韩志湘还与她的学生们用qq和微信保持着联系。

谈到对援疆工作的建议,韩志湘说,大多数援疆人员初来乍到,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这不仅仅指时差、气候、环境等身体上的生理适应问题,更是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心理调试问题。如何使援疆人员尽快克服上述困难,尽快融入到各项常规工作中去,发挥主人翁精神,扑下身子,踏实肯干,而不是始终游离观望,把自己当做客人,局限于完成眼前的临时性工作,需要各级领导以及周围同事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因此,建议各级各部门可以定期召开援疆教师交流会、援疆教师与受援单位教师交流会等,加强交流与沟通,互通有无,以促进双方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尽快使援疆工作由单纯的“输血”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模式。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经历成了韩志湘最难忘的一段人生历程。她说:“能够见证学校由‘喀什师范学院’到‘喀什大学’历史性的更名与转型,倍感荣幸,这其中也有我的一份汗水。‘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这是喀什大学的校训之一,也将铭刻在我心中。离别前反思,由刚来援疆时“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慨叹,到现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我激励,这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庆幸自己有援疆的经历,我将珍惜援疆给予我的一切。”(文图:张丹琳)

 
网站地图